失眠的辨证与调理方法
发布时间:2016-10-10 00:00:00
不寐通常称为“失眠”、“不得卧”等,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,或入睡困难,或睡眠时间不足,或睡眠不深,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。_
【辨证】
主症:经常不易入睡,或寐而易醒,甚则彻夜不眠。兼情志波动,急躁易怒,头晕头痛,胸肋胀满,舌红,脉弦,为肝阳上扰;心悸健忘,面色无华,易出汗,纳差倦怠,舌淡,脉细弱,为心脾亏虚;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五心烦热,遗精盗汗,舌红,脉细数,为心肾不交;心悸多梦,善惊恐,多疑善虑,舌淡,脉弦细,为心胆气虚;脘闷噫气,噯腐吞酸,心烦口苦,苔厚腻,脉滑数,为脾胃不和。
【治疗】
治法:调理跷脉,安神利眠。以相应八脉交会穴、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。
主穴:照海、申脉、神门、印堂、四神聪、安眠。
配穴:肝火扰心者,加行间、侠溪;痰热内扰者,加丰隆、内庭、曲池;心脾两虚者,加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;心肾不交者,加太溪、水泉、心俞、脾俞;心胆气虚者,加丘墟、心俞、内关;脾胃不和者,加太白、公孙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操作:神门、印堂、四神聪平补平泻法;照海用补法,申脉用泻法。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。方义:心藏神,神门为心经原穴;照海为元神之府,印堂可调理脑神,两穴相配可安神利眠。四神聪、安眠穴镇静安神。照海、申脉为八脉交会穴,分别与阴跷脉、阳跷脉相通,阴阳跷脉主睡眠,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,故补阴泻阳,使阴、阳跷脉功能协调,不眠自愈。
相关穴位位置及图示:
申脉:【位置】:在足外侧部,外踝尖直下,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。(图1)
照海:【位置】:在足内侧,内踝尖下1寸,内踝下缘边际线。(图2)
神门:【位置】:在腕前区,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(图3)
印堂:【位置】:在前额部,两眉毛内测的中间的凹陷中。两眉头连线中点处。(图4)
四神聪:【位置】:在头部,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,共四穴。
(图5)
安眠穴: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,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。(图6)
侠溪:【位置】:在足背,第4、5跖(zhi)骨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(图7)
行间:【位置】:在足背,第1、第2脚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(图8)
丰隆:【位置】:在小腿外侧,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。
(图9)
内庭:【位置】:在足背,第二、第三脚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(图10)
太溪:【位置】:在足内侧,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(图2)
脾俞:【位置】:在脊柱区,第1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(图11)
胆俞:【位置】:在脊柱区,第10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(图11)
水泉:【位置】:在足内侧,太溪下1寸,跟骨结节内侧凹陷。(图2)
丘墟:【位置】:在踝区,外踝的前下方,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。(图7)
心俞:【位置】:在脊柱区,第5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(图11)
内关:【位置】:在前臂前区,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,微屈腕握拳,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条索状筋之间即是。(图12)
太白:【位置】:在跖区,第一跖(zhi)趾骨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处,大脚趾根部往脚背方向下有一个凸起的骨头,太白在这块骨头的后面。(图13)
公孙:【位置】:在跖区,第一跖(zhi)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。(图13)
足三里:【位置】:在小腿前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(图9)